三亚河变清了,鹭鸟回来了;棕榈木种上了,道路美观了;房产项目撤了,市民得绿了……今年下半年以来,三亚城市形象提升的一点一滴,看得见,摸得着。城市,这座“庞然大物”,逐渐变得美丽,也逐渐变得与人更亲近。
有病,得治;破坏,得补;要美,得妆。这就是三亚的城市“双修”。“双修”,既是对症下药,又非简单的修修补补。它是一次城市发展理念的更新,也是一项长期大规模的系统工程。
因此,眼前能看得见的变化,仅相当于“双修”的管中窥豹。未来“双修”所带来的,将是一次全面的城市更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将是三亚在持续保持发展活力时,具有的人性化气质。
一个目标:
精品城市 “双修”助力
为什么是三亚?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它从一个小小渔村演变为著名的国际化旅游城市,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皇冠上的明珠。然而,与此同时,它也遭遇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城市形态风貌失控等“城市病”,以消耗自然资源和损坏人文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碧海银沙、青山秀水是三亚旅游的最大资本,但一定程度上,三亚的部分海水渐浊,河水受污,山不见绿……
2013年10月,省委书记罗保铭在三亚调研指出,三亚要着力提升城市与国际接轨的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把三亚打造成国际化精品城市。省长刘赐贵要求,三亚要做优做美三亚城市,以国际标准推进各项城市建设。
“生态环境是三亚的核心竞争力,三亚要以建设国际旅游岛为总抓手,全力建设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精品城市。”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张琦表示。
精品城市,就是三亚的新理念。张琦强调,精品城市,就是要做强、做精、做优、做美,让三亚的生态环境更加宜人,城市文明程度更高,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三亚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岳进打了个比方:“从海上看三亚时,城市天际线不能乱,应该像音符一样绵延起伏。”
但精品城市如何推进,还需要系统性地改造更新,需要一个抓手。
今年4月,国家住建部部长陈政高在三亚调研指出,住建部把三亚作为全国城市转型发展试点市,支持三亚开展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5月,陈政高再次来琼听取三亚市城市“双修”工作汇报时表示,国家住建部将把三亚城市“双修”工作纳入国家总体战略层面,发文明确三亚作为全国城市“双修”的试点城市。
与此同时,北京大学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俞孔坚也前来给三亚干部作讲座,带来了“大脚革命”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它反对在城市建设中,用人工的“裹脚布”束缚自然的生态系统,强调将原来的规划模式反过来,让生态景观发挥市政设施的功能,起到自然调节的作用。随后,国家住建部明确,把三亚列为全国唯一的“双修”“双城”(海绵城市与城市综合管廊)试点城市。
精品城市的钥匙找到了。张琦表示,要以“大脚革命”的思维理念来引领推进城市“双修”,以“双修”“双城”为总抓手,把三亚建设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精品城市。
9大任务:
助三亚寻找“城市的魂”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表面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三亚市规划局局长黄海雄强调,“双修”不是外在的形象工程,而是走向内涵的民生工程;不是量上的拓展擅长,而是品质的营造提升;不是单一的就事论事,而是综合的系统梳理。
黄海雄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解读三亚“双修”工作的思路:“在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时,既关注到宏观层面整体生态格局的保护与管控、城镇空间拓展的总体结构、形态特征等,也关注到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各系统层面的梳理和指引,如形态天际线、风貌特色、绿地空间等;还关注到微观层面城市印象中各种可感知的细节,如色彩风貌、广告牌匾、绿化景观等。”
这一系统全面的考量,体现在三亚“双修”两大板块分解成的9项任务上。
对于“双修”的意义,三亚“双修”主导设计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范嗣斌认为,这是在帮三亚“寻找城市的魂”。
11个项目:
立体推进“精品城市”现雏形
在分解任务的同时,三亚也为“双修”步伐做了时间上的规划:争取在5年内完成海岸线、河岸线和山体修复;争取在两年内完成规范广告牌匾、城市绿化改造、拆除违章建筑、统一城市色调、改进城市亮化等5项任务;10年内完成城市天际线和街道立面改造并建立起完备的指导管控机制。
黄海雄介绍,三亚在与国家住建部、中规院对相关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多次充分调查研究和沟通交流的基础上,按照“对标、对表、对接”的要求,结合近期和中期目标,梳理出近期“双修”“双城”规划编制和施工类项目共计17项。
其中,规划编制项目6个。施工类项目11个,目前,相当部分施工类项目已经动工,并取得成效。解放二路已清除1公里长路段700余块广告牌,城市果园已经建立,凤凰路、迎宾路、榆亚路原有树种被置换为棕榈木,取缔一批非法排污的畜禽养殖场。同时,鹿回头广场等项目规划正在完善,月川湿地公园正在抓紧建设。
“让绿于民,让路于民,让景于民,让海于民。”目前,三亚“双修”已可以看到形象化进度,两至三年内将看到大成效。精品城市,初见雏形。